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苏凤丽 | 倾囊相赠,手留余香 ——我与秦腔《锁麟囊》
★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苏凤丽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
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副院长、艺术总监
《锁麟囊》饰演薛湘灵
2013年5月,我凭借秦腔《锁麟囊》获得了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我在剧中饰演薛湘灵。获得梅花奖对每一个戏曲演员来说,可能都是一个梦想,得奖就是得到来自专业领域的认可与肯定,谁会不为之高兴,不为之心潮澎湃!但演员在表演中能够化人为己、化古为今,让有灵魂和真情注入的角色在舞台上神采飞扬、闪闪发光,站得稳、立得住,让一个艺术作品能打动人心,经久不衰,最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是成功的唯一标志,口碑往往胜过奖杯。另一方面,艺术表演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生活的选择,小舞台大世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出入自如,心游古今,与名利何干?对此,我在庆幸和激动之余,保持了足够的清醒。
我的出生地是甘肃平凉。平凉毗邻庆阳,都和陕西接壤,都是秦腔流行和长久兴盛的地方。平凉的每一个乡镇都有戏剧演出的舞台,甚至每一个大一点的村子也都有,或条件尚可或因陋就简。逢年过节、举办庙会或遇到重要的大事,乡亲们都要请剧团或班子唱戏,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生长于斯,秦腔在山峁沟岔回响,在集市庙会上演,耳濡目染,那万古愁的戏曲韵味几乎渗透进了我的血液。《铡美案》《三滴血》《火焰驹》《十五贯》《二进宫》《狸猫换太子》《游西湖》这些全本剧目以及《探窑》《断桥》之类的折子戏都让我如痴如醉,一遍遍追看。同时,我也对京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粤剧、吕剧、黄梅戏等搬上银幕的戏曲电影迷恋不已。早期的兴趣爱好对我的审美养成自然是潜移默化的,而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也让我变得多愁善感。还记得看过黄梅戏《牛郎织女》后,我在田埂上学织女驾云下凡的情景,一手端着一面小圆镜——搁在鼻梁之上(这样云就倒映在镜子里),一手舞着,心醉神迷地学唱织女的腔调,眼见天上的云在镜子里飘动,浑然忘了是在偏远的乡下,以为自己真是仙子,从天庭而来。
1983年,我12岁,进入平凉地区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秦腔戏曲表演。我是艺校的第三届学员,选择的行当是青衣、闺门,我的启蒙老师是康建芳、吴玲惠、张玉昆、张斌州、苏志霞、王晋其、王晓华。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康建芳和吴玲惠两位老师。康建芳老师是艺校的校长,教我们戏曲基础训练。她被誉为平凉一枝花,人长得很漂亮,一米七的个头,身材轻盈,尤其擅长身段表演,在这方面,我受到了她严格规范的指教,受益至今。康老师住在艺校院子里,像家长一样对我们关心照顾,那时我们毕竟还很小,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管。她爱人姓刘,人很和善,我们全班同学都管他叫刘叔,他跟康老师一样都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儿女一般看待。北方人爱吃面条,吃面条离不开辣子。可变声期的孩子需要保护嗓子,康老师坚决不准我们吃辣子。我们就想方设法跑去她家伙房里,偷出油泼辣子来吃,刘叔撞见了也不说破。康老师很奇怪,新泼的油辣子,一大罐子常常没几天就吃没了,后来发现是怎么回事,就嗔怪刘叔把学生都惯坏了。
吴玲惠老师教我们唱腔和表演,十分耐烦,逐字逐句抠唱腔,让我把每句腔唱到位,每个字咬清楚,要以情带声,声韵摇曳,出心入肺;在表演上也要求一招一式都要规范,要守正创新,表演既要有出处又要有变化。吴老师家里有三个上学的孩子,生活并不宽裕。我们上艺校是公费,伙食和学费全免,学校伙食原本不错,但我们都喜欢扎堆往吴老师家里跑,每到星期天就跑去吃饭,完全没有想到她家庭的负担,更不去想她一个人怎么做得出来那么多人的饭菜。在艺校的日子以及后来进入剧团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个习惯,就是每次演出结束后都要去吴老师家,跟她住一起,听她说道,分享快乐还在其次,主要是缠着老师,听她分析得失,指点迷津。还有苏志霞老师,她古道热肠,我的衣服基本是她裁剪缝制,毛衣也是她一针一线织的。她还会打针,经常用普通的药材就把头疼脑热的同学治好,真是手到病除。
艺校学习的4年里,老师们用心用情,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从做人做事到表演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我又拜肖玉玲先生为师,得到了她的精心传授。从师学艺,登堂入室,我暗暗立下志愿,一定要努力做一位技艺精湛、受人欢迎和敬重的表演艺术家,做一个有情有义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探窑》饰演王宝钏
《探窑》是我艺校毕业时排演的参赛剧目,我饰演王宝钏,1997年我凭借该剧获全省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1998年又凭借现代戏《山魂》获得了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一等奖,这是一出原创现代戏,我饰演村支书的妻子。1999年,我被按人才引进调入甘肃省秦剧团,得到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省秦剧团,我跑过龙套,当过主演,酸甜苦辣,春花秋月,这些演艺生涯中大部分人都会有的经历和体会,不值一提,不过,回首往事,倒也有一些苏东坡词里的感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八月十五月儿圆》饰演红柳
《蔡文姬》饰演蔡文姬
《回荆州》饰演孙尚香
《火焰驹》饰演黄桂英
《窦娥冤》饰演窦娥
《三滴血》饰演李晚春
《敦煌恋》饰演陈之秀
演员只有演出好作品才是硬道理,多年来,我付出心血,觉得对得起观众的剧目有《火焰驹》《玉堂春》《窦娥冤》《铡美案》《湖阳春梦》《忠保国》《梨花情》《锁麟囊》《八月十五月儿圆》《蔡文姬》等,这些剧目也代表和见证了我艺术表演和探索的历程。其中,《锁麟囊》是从京剧程派同名剧目移植改编而来。我从小就喜欢京剧程派艺术,把这部程派名作改编为秦腔剧目,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京剧《锁麟囊》本是戏剧名家翁偶虹为程砚秋“量身定做”的,其唱腔设计凝聚着翁偶虹和程砚秋两位艺术大家的心血,又经过几代艺术家的打磨传唱,在中国戏剧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极强的影响力,有多少程派京剧表演艺术家继承传唱《锁麟囊》,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角……
将国剧改为地方剧,由我领衔主演薛湘灵,真是顶着石臼做戏。好在我意志坚定,剧团也大力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邀请到国家京剧院的导演李学忠先生执导,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作曲家吴复兴、张森林、吴志荣、戚俞生、许光明先生等人设计音乐唱腔,组建了强大的创作团队,为秦腔《锁麟囊》的创编和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02年开始,前后经历了8年,终于将改编剧搬上舞台。2010年6月,我们带着初排完成的《锁麟囊》进京参加“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两场,得到了首都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有戏曲专家如此评价:“秦腔《锁麟囊》的成功,关键在于既保持了京剧程派的神韵,又融入了秦腔的风采;在音乐设计方面,拓展了秦腔的阴柔之美……女主角扮演者苏凤丽的唱、念、做、舞俱佳。”第五届秦腔艺术节期间,该剧又在西安易俗大剧院连演两场,获“优秀剧目奖”,我也因“薛湘灵”一角,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始终关注着秦腔艺术的发展,将《锁麟囊》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排相关单位和省秦剧院联合拍摄秦腔数字电影《锁麟囊》。2012年,影片正式上映,更多观众通过大银幕欣赏到了这一出艺术新剧的神韵。我想,秦腔《锁麟囊》的成功除了灯服道效化以外,不要忽略了其倾囊相赠的故事本身所具备的文化意义和价值,那就是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知恩感恩、投桃报李的悠久传统,这正是中国人精神追求和集体人格的一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对于渴望成功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同样是永久的启迪。
《锁麟囊》饰演薛湘灵
五十而知天命。这些年,我没有停止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先后领衔主演了《八月十五月儿圆》《蔡文姬》等新编秦腔剧目,至今还带着秦腔《锁麟囊》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但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黄金时间总是有限的,戏曲艺术繁荣发展需要薪火相传,将我平生所学和积累的一点经验倾囊相授给更年轻一代的演员已是我目前最主要的愿望。
2023年5月,筹划了一年多的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锁麟囊》培训班终于在兰州开班,来自西北五省(区)的艺术院团(校)的30名优秀表演人才参训。这些年轻学员当中,有21名学员选择学习的角色是薛湘灵,她们中有些是我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初次来跟我学艺。各人的秉性天赋和基础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但我一门心思,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的重点和侧重,保证一个都不落下,人人都能登台入戏,个个都似薛湘灵,自如表演。学员们刻苦训练,都很用功,在集中学习培训的一个半月里,我和她们朝夕相处,眼见她们挥汗如雨,练戏的劲头和热情胜过了高温天气,我也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对人物表演和唱腔的指导教学上,身子常常疲倦到了极限,但学员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觉得付出值得,心中充满了若有所得的满足。
两个月后,7月24日至29日,由30名青年学员共同表演的青春版《锁麟囊》在兰州黄河大剧院连续汇报演出5场,21名薛湘灵轮番登台表演。在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年轻演员身上,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也看到了秦腔艺术更加美好的明天。在这样沉浸的时刻,我脑子里闪现出一位老人在看过我饰演的薛湘灵后给的一句评价,“你演的就是你自己”。今夕何夕,那些青春的影子既是她们各自美好的形影神,仿佛也是我的分身!
排练中的苏凤丽
21世纪,21名薛湘灵在黄河之滨,在观众们掌声爆棚的黄河大剧院登台谢幕。她们在前台的演出获得了无数鲜花,她们又将这些鲜花敬献给了同样登台谢幕的幕后工作人员,包括乐队、舞美、服装、化妆人员等。这自然是我的有意安排,演出是集体创作和工作的成果,台前幕后的每一个人都有辛勤付出,都需要被尊重和抬爱,这种谢幕方式作为《锁麟囊》剧终接续不仅不多余,还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应有之义,让知恩感恩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行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多么希望那些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年轻同行走向更大的舞台,艺术之路走得更远。我知道,他们不怕吃苦,都在十分投入地学习,十分投入地表演,他们渴望成功,渴望更高的荣誉,都想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戏剧艺术的殿堂上摘取一朵沁香的梅花——梅花奖毕竟是一种标高,一种召唤,它召唤的总是塑造人心的戏剧作品和有真功夫、好德行、高品位的表演艺术家。“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愿深深祝福这些年轻同行梦想成真,在追求德艺双馨中实现个人艺术目标和人生价值!
苏凤丽
★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张爱珍 | 爱一辈子戏,唱一辈子戏
郝士超 | 筑梦氍毹 感恩梨园——梅花奖让我踏上了新的艺术旅程
李军梅 | 甘让百花一枝梅
李 敏 | 与时间赛跑,用热爱浇灌,“梅”好皆可期——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邢金沙 | 梅花芬芳满香江
陈亚萍 |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我与“梅花奖”的故事
王润菁 | 梅花香如故
曹汝龙 | 历经数载始见真,依旧香如故
尚长荣 濮存昕 | 为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题词并寄语
武利平 | 没有“梅花奖艺术团”我可能会“叛变”戏曲
李丹瑜 | 梅韵、花香、彩云南
杨 俊 | 暗香浮动在黄梅
陈 澄 | 我与“梅花奖”的情缘
齐爱云 | 深耕梨园,踏雪寻梅——我与“梅花奖”
刘 芸 | 我 爱 梅 花
山 翀 | 与“梅”共舞 追“艺”人生
王 芳 | 散作乾坤万里春
李 梅 |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
萧 雅 |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贾文龙 |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徐 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郑少华
设计制作 竹子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